小儿家族性自主神经失调综合征

小儿家族性自主神经失调综合征

概述:家族性自主神经失调综合征(Familial dysautonomia syndrome)即Riley-Day综合征,又称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症、中枢性自主神经不全综合征等。认为是以神经功能障碍,特别是自主神经失调为特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1949年由Riley和Day首先报道。1952年Riley又详细地分析了本病征的特征。

病因

病因:本病征病因虽未明,但其发病有明显的家族性,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
    1.代谢异常  有些学者认为某些代谢异常与本病征的关系密切,简述如下。
    (1)体内儿茶酚胺代谢异常:本病征的发病可能与体内儿茶酚胺代谢异常有关,由于多巴胺羟化酶(DβH)活力降低,使多巴胺转变为去甲肾上腺素的过程发生障碍。
    (2)乙酰胆碱代谢异常:有人发现患者角膜、虹膜和泪腺的乙酰胆碱转换酶(Choline acetyl-transferase)不足,并且患者对醋甲胆碱(乙酰甲胆碱,Methacholine)反应敏感,投药后许多胆碱能神经功能不全症状可迅速改善,从而认为乙酰胆碱代谢异常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    (3)神经生长因子β亚单位(β-NGE)代谢异常:实验研究发现患者血中神经生长因子(Nerve growth factor,NGF)的活性是对照组的3倍,所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神经生长因子β亚单位活性是正常人的10%,用lsoprotenol处理时,未见像正常组织那样β-NGF增加,说明β-NGF代谢异常在本病征遗传缺陷相应的分子生物学异常方面,可能起一定作用。
    2.病理学检查  在病理学检查方面已发现患者周围神经发育不良,组织化学检查的结果在神经轴突和血管周围神经丛中,不含去甲肾上腺素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大部分病例于出生后即出现症状,据文献记载本病征多见于犹太人。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    1.泪液缺乏  哭叫时无泪或仅有少许泪液,各种理化刺激均难以使患者增加泪液的产生。
    2.出汗过多  头部和背部于兴奋或进餐时大量出汗,但手掌、足底则不出汗,汗液成分分析如常。
    3.皮肤红斑  常于进食或情绪激动时,面部、颈、肩、上胸可出现一过性境界分明的红色斑点,餐后迅速消失。
    4.体温明显异常  可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和一有感染即易高热的倾向。
    5.血压不稳  血压易受轻微刺激或某些情感变化而波动。
    6.消化道症状  出生后常不会吸奶,有时出现吸吮困难,年龄稍大些后,可有吞咽困难、食物反流、周期性恶心呕吐、痉挛性腹痛等。
    7.通气功能改变  在高二氧化碳或低氧状态下,通气功能降低并有心动过缓和低血压,甚至出现晕厥
    8.躯体外貌  身材矮小、发育缓慢、脊柱侧弯和足外翻、角膜溃疡、动作笨拙等。
    9.神经精神症状  说话迟晚、构音障碍、味觉迟钝、情绪不稳、角膜反射消失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智能低下、共济失调等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有心动过缓和低血压,甚至出现晕厥。可出现发育缓慢、脊柱侧弯和足外翻、角膜溃疡、智能低下、共济失调等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尿3-甲氧基-4羟苦杏仁酸(VMA)和3-甲氧基-4羟基苯乙二醇(HMPG)减少,尿和脑脊液中3-甲氧基-4羟基苯乙酸(HVA)增加,血清中DβH活性降低。皮内注射组织胺不引起皮肤发红反应,但可引起流泪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常规做X线、B超、心电图、脑电图等检查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上述几个方面的临床表现、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做出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有不明原因发热时,与感染性疾病相鉴别;有消化道症状时,与胃肠炎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本病征尚无特殊治疗方法,仅以对证治疗为主。注射醋甲胆碱(乙酰甲胆碱)或新斯的明可有一时性效果,对于小儿这类药物的剂量难以确切掌握,既能有效又不致出现明显毒性反应更为困难。

预后

预后:本病征预后不良,婴儿期常合并肺部感染而死亡。能度过婴儿期则预后可有好转,但仍难以活至成年。

预防

预防:尚无有效预防方法,应重视做好遗传学咨询工作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